花费千元 遭遇WD“掉电门”
来源:myit365 发布时间:2010.05.11
噩梦开始
只要是DIY玩家,估计没有几个不知道希捷“固件门”的。即使身为曾经的希捷死忠,我对该品牌的印象也因为这一事件而跌至谷底。虽然自己的希捷1TB硬盘并没出过问题,但是看到身边被“固件门”折腾得欲哭无泪的朋友,我只能在心里暗叹侥幸。
又要买硬盘了,希捷自然不在我的考虑之列。在与一位朋友的闲聊中,得知他在“固件门”后已经改投西部数据阵营,硬盘暂时也没出现问题。于是我忍痛一掷千金,花费一千多大洋将一块WD20EARS请回了家。当时的我满心只想着用它承载更多的数据,怎么都没有料到这会是一场噩梦的开始。
遭遇掉电
新硬盘买来才两三天,在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重启之后,系统居然崩溃了。当时满腹狐疑的我查了老半天,都没有往硬盘方面去想,毕竟这可是刚买来的新硬盘啊!“可能是某个新打的补丁和某些软件冲突了吧!”我这么想着,又装了一遍系统。
重装系统后大约过了一周,我正在显示器的大屏幕上看电子书,突然眼前一黑,电脑毫无征兆地重启了。但是重启后怎么都无法进入系统,就连安全模式和系统日志都无法进入——系统又崩溃了!与上次不同的是,这次即使用启动光盘也无法重装系统了,因为C盘无法格式化。
我进入BIOS中查看,里面的WD20EARS硬盘赫然在目。难道是硬盘分区表出现了问题?我尝试用光盘启动然后修复分区表,却发现软件根本找不到硬盘。
一种大事不妙的感觉涌上心头,我的冷汗顿时就出来了——这块大硬盘里可是装满了从其他盘剪切进去的2TB数据啊!赶紧将另一块硬盘作为主盘,折腾一宿装上操作系统和各种工具软件,然后将WD20EARS作为从盘挂上去。结果在漫长的启动之后,系统仍然没能识别出这块WD20EARS新硬盘。
我本着试试看的心理,在设备管理器中扫描检测硬件改动,突然系统提示找到了新硬件,赶紧用DiskGenius修复分区表,WD20EARS硬盘的4个分区居然都显示了出来,里面的文件也都在。可惜好景不长,仅仅几分钟之后硬盘就掉电了。
我故技重施,用扫描检测硬件改动的方法再度找到了WD20EARS硬盘,想将里面的文件备份出来。然而往往才复制了几个小文件,甚至根本还没开始复制,硬盘就又掉电了。折腾了好几天,拷出来的文件寥寥无几。
维修惊魂
这么耗下去肯定不是办法,于是我找了个周末来到中关村做数据恢复的柜台。一位维修员在听了我的描述之后,认为硬盘肯定存在硬件问题。而在MHDD的检测下,果然在硬盘上发现了UNC坏道。于是他说,掉电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坏道引发的,劝我赶紧找店家更换新硬盘。
硬盘当然要换,但是在这之前,拯救那2TB的海量数据才是当务之急,这可是我这十多年来的积累啊!于是我一咬牙,又掏出一千多大洋买了一块同样的硬盘,准备用来对拷原盘数据。可是由于频繁的掉电问题,无论用GHOST还是其他软件,都无法将原盘中的2TB数据复制出来。
好不容易又熬到了周末,我再次携硬盘来到中关村。
我:“硬盘总是掉电,里面的数据拷不出来,是什么原因呢?”
维修员:“硬盘什么牌子?”
我:“WD西部数据。”
维修员点点头:“那就难怪了,西数就是有这问题。”
我:“用MHDD检测硬盘上有坏道,掉电跟这个有没关系?”
维修员:“跟这没啥关系,主要是WD硬盘磁头的问题。”
我:“那可以把里面的数据备份出来么?”
“可以,”对方转过头来,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真挚,“2TB么,我就收你三千块好了。”
我倒抽一口冷气,一丝明悟在刹那间醍醐灌顶:敢情对于电脑维修站来说,劣质硬盘就是让他们先富起来的大救星啊!要是全国的电脑用户都能有我这样的遭遇,估计正在为考公务员挤得头破血流的几千万大学生,都会奔向电脑城哭着喊着要做硬盘维修员了。
祸不单行
正所谓“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”,在试图备份数据的过程中,我还发现了一个大问题:在新买的WD硬盘上平均每秒钟只能复制几MB数据,有时甚至只有1MB多一点。在2010年居然还能见识到这样的“龟速”硬盘,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。
上网一查,用“WD低速病”作为关键词居然可以获得约12,100条结果,原来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我一个人遇到!另外还有“WD C1门”暴露出WD为了所谓的节能而大幅缩短硬盘寿命的做法,更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——全球十几亿的电脑用户中,究竟有几个用户会为了省点电费,甘心让硬盘里的宝贵数据灰飞烟灭?
有多少硬盘门可以等待
刚刚以为自己远离了“固件门”,没有想到又陷进了“掉电门”。在IT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,现在的硬盘质量却实在是让消费者摇头叹息。
在维修店中,我想起自己已经使用11年但仍然在正常工作的8GB硬盘,忍不住由衷地感慨如今的硬盘质量之低下。没有想到的是,这一感慨居然引起了旁边一位维修员的强烈共鸣。他拿起一块10GB的硬盘说:“这块盘我已经用了10年,从来没出现过问题。”然后又指了指桌上的一大堆硬盘:“你再看看这些坏盘,全部都是新硬盘。”
作为一位消费者,我忍不住想大声地问问硬盘厂商,硬盘市场还有多少“门”可以等待?消费者又有多少数据可以重来?